拉丁美州 被切開的血管


        得先感謝韋峰的推薦,還記得當初想找時不知為何找不到(還是幾個網路書店沒貨? 我也忘了)今年去看台北書展時逛到這本,立馬掏出錢包。我想我也寫不出什麼心得,只是想大概紀錄一些我還記得書中提及的事。

        在西班牙人入侵到美洲前,在墨西哥中南部有阿茲特克文明,在南美洲以現今秘魯與玻利維亞為中心,北至哥倫比亞,南至阿根廷北方的印加文明,以及更古早,極盛時期佔地北至墨西哥南部,南至巴西,卻已經衰落的瑪雅文明。

        一開始就直接點出原因 "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歐洲大航海時代來臨讓當時美洲各個種族面對到毫無接觸過的槍械而束手無策,而中南美洲富產黃金與白銀的地方,也幾乎是最先被開發的地方,譬如在當時秘魯南部(現今屬於玻利維亞)的波多西Potosi,因擁有白銀的山丘,幾乎所有自歐洲來的人們都相聚在此,大量人口擁入只為了掠奪白銀,從發現此山礦僅28年就讓這在安地斯荒原上冒出的城市擁有跟當時的倫敦一樣的人口,其人口數甚至超過當時的巴黎與羅馬等歐洲大城,然而擁有波多西的西班牙王國,儘管白銀源源不絕的自南美運回西班牙,但當時的西班牙本身一方面到處開闢戰場,另一方面國內貴族揮霍無度,白銀帶來的大部份收入都拿來償還積欠他國債務,宗主國如同一張嘴,進食時感覺到白銀的美味,但卻是身體其他器官得到了白銀帶來的財富。 伊比利半島好鄰居葡萄牙也是類似的情況,獲得的財富並不用於生產與拓展工業,而是揮霍與自我宗教的幻想。當時地球上最繁榮城市之一卻有一個貧窮宗主國的波多西,隨著白銀的枯竭,外來人移到了其他地方,教堂仍在卻已無神父講道,只剩留下的當地人苦嘆:這個城市給予世界的東西曾經是最多的,但是現在他擁有的東西卻最少。 現在的波多西可以說是南美最貧窮的城市之一。其他許多城市如同玻利維亞的萬恰卡Huanchaca,墨西哥的瓜納華托Guanajuato也都曾繁華一時,現今卻只能有氣無力的支撐著。白銀過後就是黃金,同樣的故事重覆的在中南美洲各地我們可以說從歐洲從南美殖民地奪來的貴重金屬刺激了歐洲當地的經濟與工業發展,卻讓南美經濟與文化向後倒退了數十數百年不等。相較於礦產富庶的中南美,北美洲的礦產石油等相對貧瘠,反而讓歐洲列強較少著眼於此,只有對於海獺,野牛與海貍等動物的皮毛等而與當地印地安人貿易。
     
        再者是大莊園的發展,歐洲人為了自己本身需求(當地的地主也應和這個需求),將原本農業作物拔起,而種植了經濟作物如甘蔗、棉花、橡膠可可以及原本不屬於南美洲的咖啡豆等,進而導致當地需要的糧食作物還得自歐洲用更高的成本進口,人民最重要的糧食被列強掌握著。莊園的地主們往往付給雇員的薪資遠低於他們能生存的水準,且因為不是隨時都需要都雇員,往往都是算日薪或論件計酬,貧窮的雇工通常是住在莊園外頭,這點跟大城市以外就是貧民窟的概念如出一轍。地主們藉由經濟作物的買賣得到了豐富的資產,卻從來不會多付出一丁點給員工,也沒有想為了增加產能而投資(許多地區還是用木犛而不是用拖拉機....) 因此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採礦需要大量人力,在南美的大量印地安人因勞動、糧食問題、採礦中毒、以及歐洲人帶來的疾病而大量死亡,這也是17~18世紀,歐洲人自非洲進口持續進口非洲奴隸到整個美洲的主要原因。

        外國雖帶來了建設,但很多大型建設,例如鐵路,都是為了更方便的自產品運輸原料或礦產到港口,而不是真正為了國內運輸,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十分有限。

         儘管中南美洲大部份掌權之仕都不願意做任何改變,卻仍有些統領,如17世紀初烏拉圭&阿根廷的阿蒂加斯嘗試帶領南美第一次土地改革,對同當地製造業的國外進口產品課以重稅,搶奪大地主的土地還給人民耕作,但想當然葡萄牙是不可能坐視不管,土改只維持了幾年變被葡萄牙武力干預化為烏有,寡頭集團重新掌權,土地重回莊主掌握,除了古巴是真正撐過美國武力與經濟的威脅以外,其他國家的土改總是被列強干擾而告吹。畢竟那是他們無本得利的財源,豈能輕易放過? 19世紀的巴拉圭是另一個可怕且血淋淋的例子,由於位於內陸,巴拉圭獨裁政府能取得經濟上的自主,國有亞松森軍工廠能生產大炮,國有鋼鐵工業能造船,這在同時期其他臨國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其他國家都被列強要求美其名是自由貿易,實際上就是所有工廠都屬於外資,當地工廠寥寥無幾,且被課稅往往比外資廠更重,寡頭政府完全跟外資是串通好或是被逼迫)。然而因沒有任何自英國利物浦與曼徹斯特的商品能在巴拉圭的河域上流通,加上擔心巴拉圭的鄰國可能起而效仿,是為了鞏固英國在當地勢力的穩定也好,或為了攻破南美最後一股民族抵抗自由貿易的堡壘也罷,英國策化了一場由巴西阿根廷再加上烏拉圭,三國夾攻巴拉圭的戰爭,撐了五年後,巴拉圭獨裁政府滅亡,巴拉圭人口少於戰爭前的六分之一,三個戰勝國應戰爭而破產,進而加深了對英國的依賴性(賣國家土地,提供更低的出口關稅給英國,進口更多的英國製品...)巴拉桂的曾擁有的一切不再,民族工業也沒能再復甦。

        在南美的經濟競爭也如同各國國力強弱的展現,由一開始的西班牙與葡萄牙,接著荷蘭、法國、英國,最後到現在對整個中南美洲經濟掌握在手的美國。事實上,很多中南美洲的公司都是屬於美國,超過五分之四的投資來自國外的銀行,使得中南美洲各國的外債無比巨大(超過80%的是國家作保的貸款),我想隨便找一間大型企業,如Anderson Clayton,就比一個國家政府來的更有錢。外資在中南美洲當地賺的錢,抬面上匯回各自國家的稅率遠低於他們理應付出之外,抬面下洗回去的是數之不盡,此外,大公司在各個國家的子公司提供原料的帳目也肯定是有動過手腳的,用各國政府的錢去進口大公司所已經使用一陣子的二手生產機器更是稀鬆平常的事。所有任何不平等的貿易條件在中南美洲都能看到。歐美一方面持續要求中南美洲各國提供出口原料稅務上的優勢,一方面又對拉丁美洲成品的出口採取關稅壁壘。中南美洲被迫只能生產且出口原料,無法做進一步的加工而出口成品甚至半成品,這使得工業發展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生產能力停滯不前導致生產成品的成本壓不下來,同樣的商品生產成本甚至比進口品更昂貴(或許國外政府對他們出口的產品也會有補助。),小至農作物,大至汽車等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至今許多國家的獨裁軍政府,背後仍是有大型跨國企業撐腰,國家預算提撥在人民教育上可能只有5%,大部份是用於軍備,以便依武力來控制人民。國外流到拉丁美洲的資金越多,拉丁美洲大部份的人就會越貧窮。拉丁美洲的不發達是其他先進國家發達的後果,至今仍在養活他國的發達。

       看完這本書算是加強了我想去南美洲看看的動機,去秘魯試著體會印加文明在西班牙入侵前是多麼先進,感受當地人目前生活,希望明年過年可以真的成行。

留言

熱門文章